今天就来详细说一说,大家一定要知道“允许孩子哭” 比“哄孩子笑” 更重要
2岁前,孩子的所有需求都只能通过哭来表达。当宝宝会说话后,妈妈希望他能像个懂事的孩子那样,有问题可以讲道理,用言语进行沟通。但是,有时候宝宝却不像我们想的那样,越大,他的负面情绪反而越多,悲伤、沮丧、失败、生气等都可能让他们大哭不止。如果孩子已经四五岁了,还动不动就扯着嗓子号啕大哭,甚至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妈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先来看看下面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呢。
琳琳是一个特别爱哭的宝宝,他的玩具被小朋友抢走了,会大哭,吃饭慢被妈妈批评也会大哭,就连和妈妈一起上街,他因为走路慢,被妈妈落在后面,也会伤心地大哭起来。妈妈特别怕他哭,每次他一哭,就赶紧过来安抚他。但是琳琳越来越能哭,遇到一点点小事,他都会大哭起来。
有一次,琳琳去楼下开玩具小汽车的时候,过来了几个五六岁的大哥哥,大哥哥们看见琳琳的小汽车,觉得很好玩,先是跟在琳琳的后面,琳琳开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玩了一会,他们觉得没意思,就开始玩拦截游戏。看着琳琳的车开过来,他们就站成一排,堵住去路,琳琳不知道怎么办,“哇” 的一声大哭起来。
大哥哥的妈妈们见状,批评了他们,但琳琳还是哭个不停。琳琳妈妈心疼极了,先是把他从车里抱下来,抱在怀里安抚他说: “琳琳不哭了啊!这些大哥哥其实也是想跟你玩。”
琳琳哭得更大声了。
妈妈只好说:“是他们不好,你看,他们的妈妈已经批评他们了!”
琳琳扯着嗓子继续哭。妈妈从随身的小袋子里拿出一包零食说:“宝宝不哭了,妈妈给你吃你最喜欢的小饼干好不好?”
琳琳停下来,泪眼婆娑地看了看小饼干,又放声大哭起来。
“这个不是宝宝想吃的饼干是吗? 我们换好吃的奶酪好不好?”妈妈变戏法一般又拿出一个奶酪。
琳琳看也不看,还是哭个不停。
妈妈收好东西说:“现在好像有你最喜欢的动画片哦,走,我们赶紧回家去看动画片吧!”
听到动画片,琳琳马上止住了哭泣,破涕为笑,他从妈妈腿上爬下来,说:“琳琳要回家看动画片。”
妈妈这才舒了一口气,抱着琳琳在他的脸上狠狠地亲了一下,说:“琳琳真乖。”
阻止孩子哭, 解决的是自己的焦虑
琳琳妈妈的做法是大多数妈妈会用的办法。当宝宝哭的时候,我们大多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他们止住哭泣。乍一看,我们会觉得自己真的很贴心,很为孩子着想,当孩子痛苦时,我们想方设法把他们带离痛苦。但是,如果细心地去体验这个过程,我们却会发现事实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
我们先来看看妈妈的心态变化。看见宝宝哭了,琳琳妈妈的心里真实感受是这样的:这些熊孩子真讨厌,欺负我家宝宝!看宝宝都害怕得哭了,真可怜啊!看他哭得这么伤心,我也好难受,不行不行,我要把他带离这种痛苦,不让他再承受这种无助。我要赶紧让他开心起来。用他最喜欢的零食来安抚他吧! 唉,不行,再换一种试试看,怎么还是不行。算了,带他回去看电视吧!虽然看电视伤眼睛,但和宝宝这么伤心的样子比起来,这也不算什么。哇,说到看电视,宝宝终于不哭了。看到宝宝的笑容,我的心也踏实了。
从这个很难觉察的心理过程可以看出来,妈妈看到的是自己的感觉,不让孩子哭其实是要缓解妈妈自己的焦虑,通过控制孩子的表现和感受,让自己获得“我是好妈妈” 这个肯定!
实际上,孩子内心却经历了另一种变化:我是全能的,我想做什么都可以。看我开着小汽车多威风啊,其他的小哥哥只能跟着我转,咦,他们怎么把我的路挡住了,我向前开不了了,怎么办? 我不能再威风了,我不是全能的,我不能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我好生气,我好伤心啊!我要哭!妈妈来了,她看起来很紧张焦虑,看来这件事真的很可怕,怎么办,我更害怕了,哭得更大声。妈妈让我不要哭了,可是我真的很伤心嘛!妈妈为什么不让我哭呢? 哭是不是很不好?看,她在努力地哄我开心。但是,我希望她看到我的悲伤,她不看。她让我吃饼干,我不要嘛! 她给我吃奶酪,虽然我很喜欢奶酪,可是我还是觉得很伤心。什么? 看动画片,这个想法不错。嗯,我同意。奇怪, 我一笑,妈妈不焦虑了,她还抱着我亲了一下,看来,哭真的很不好。
看完妈妈与孩子的心态对比,我们会发现,妈妈自始至终并未看到孩子的内心需要,妈妈解决的是自己的焦虑,而不是温柔地接纳孩子。
仔仔成长到现在,我曾无数次面对他哭的场景。摔倒了要哭,玩具搭不好要哭,棒棒糖掉了要哭,现在他6 岁了,如果下围棋输了,也会哭得特别伤心。
基本每次他哭的时候我都会把他抱起来,陪着他,让他哭。如果我看到了他哭的原因,就会尽量用客观的语气把我看到的经过说出来。
比如有一次他因为下围棋输了,哭得死去活来,我只是走过去,抱着他说:“刚刚下围棋,你输了,你哭了。很伤心是吗?你想哭就哭吧,我接纳你的伤心。”他哭了一会,情绪发泄够了就自动停下来。
孩子哭的时候,父母可以把刚刚发生的事情还原一遍,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从悲哀的情绪中恢复过来。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法是客观地说出看到的和听到的东西,还原事情本来的模样,而不带任何主观评论性的语言。
比如前面案例中,当琳琳哭的时候,妈妈可以说:“我看见大哥哥把你围着,你的车开不过去,你哭了。来,妈妈抱抱,想哭就哭吧!”
父母总是希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希望每天看到孩子灿烂的笑脸,享受做父母的幸福快乐。然而,人生不总是只有笑脸,幸福也不意味着拒绝哭泣。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哭出来, 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也更能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因为哭出来,情绪才得以发泄,内心才更有力量,面对挫折才更有韧性。
拒绝面对孩子的沮丧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0-3个月是婴儿的全能感时期,孩子会感觉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这个时候需要父母及时的反应与关注,让他这份感觉得到满足。
在婴儿时期,这份感觉是健康的。很多父母担心任何时候都及时地反应会不会把孩子宠坏。其实,如果你真的相信孩子,你就会知道,这不会把孩子宠坏。因为生活本身就会不断提供给孩子打破全能感的机会。尤其随着孩子越长越大,在活动范围扩大后,他会不断遇到这样的机会。
像琳琳被大哥哥们阻挡,这就是他学习体验挫折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会体会到自己不是全能的。哭对他来说是一种释放,如果父母允许他哭,把他搂在怀里,接纳孩子这份失意,他的情绪就能得到释放。在这个过程中,他能够面对自己的弱小,进而逐渐能接受“自己是有限的” 现实,他的内心会得到锻炼,逐渐变得真正的强大。
反之,如果父母一直用种种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让他哭泣,孩子就会继续维持全能幻想的自信,而这份自信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在这个“谎言” 再也难以为继时引爆。我们现在常常说孩子抗挫折能力差了,遇到一点点事就哭天抢地甚至自杀,原因可能就是与小时候父母处理孩子悲伤时的态度有关。
悲伤哭泣是面对挫折的开始,也是接受“自己是有限的”的过程,同时也是哀悼自己失去全能感的过程。共情陪伴通常比维持表面上的欢笑更能给人实在的力量感。所以孩子哭的时候,要允许他哭,接纳他哭。
当然有的妈妈会采取另外的方法,比如冷漠地面对孩子的哭泣,或是看见孩子哭就说:“有什么要求好好说,不许哭!”如果孩子还是哭,就会狠心地转身就走,这样对孩子的伤害更大,他会认为自己的情绪是不好的,不对的。内心虽然很痛苦,但表面还要装出不在意的样子。如果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孩子会非常脆弱,内心也会被割裂。如果想要体会这种感觉,不妨设身处地地试试看,在自己很伤心的时候,但却被迫不许哭,甚至还要用笑容来掩饰内心的伤痛,这份感觉会有多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