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个同事,他的孩子五岁,她总是抱怨孩子吃饭不好,不吃菜,在幼儿园什么都没学到,我们也尝试给他很多建议,但是发现他没有努力想改变的意愿,认为现状如此,我什么都做不了,所以就这样了。
有一天,他孩子病了,带到单位了,孩子还算乖,大家处于关心,问孩子想吃东西吗,孩子说饿了,好在单位还有条件可以帮助孩子做点吃喝,大家七嘴八舌的要给孩子做吃的,他妈妈说,他什么都不吃,真的,我给他准备面包,我们考虑到孩子生病了,大家就想让孩子吃点粥、鸡蛋羹什么的,妈妈就说孩子不吃,但是这个时候,孩子突然说,他想吃元宵,我们这有个热心肠的大姐说,有,因为他特别喜欢孩子,于是就去给孩子煮元宵了,呵呵,也算是单位的独特条件吧,因为中午他们又在这做着吃饭的,所以简单的东西都会有,这个大姐的手艺不错,几分钟就搞定了元宵,妈妈从此再也没管孩子,因为我们都关心着孩子,妈妈说这孩子顶多吃两个元宵就不错了,结果,出人意料,这个孩子吃了11个,元宵不大,所以还好,孩子吃完了满意的舒服了,身体也慢慢的缓起来了。
这个过程我发现,妈妈的态度是我给他安排了什么什么吃的,我给他准了我认为他喜欢吃的,但是孩子的意愿妈妈根本没有去关注,孩子他内心想的或者内心需要的妈妈也没有关注,这个妈妈他的观点是我能为孩子做的,我都做了,比如孩子不吃菜,我们给他的建议是尽量提高自己的手艺,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就会做饭的,我们要不断地通过每日的烹调改变口味,我们可以尝试引导孩子尝试新的东西,比如各类蔬菜,我曾经建议他让孩子参与到做饭的过程,他会对每种蔬菜有所了解,这样可以慢慢的接受,还有我们建议可以把蔬菜打成果汁,这些都被妈妈一一否了,或者他都没做,他会用各种理由来反驳你,比如做了他不吃,比如果汁孩子肯定不喝等等,最终结果就是不能改变。
因为孩子有某种行为,我们就会判断孩子他就是这样,于是我们就帮他自决了,因为我认为我的孩子不吃蔬菜,所以蔬菜果汁他也不喝,因为那天我桌子上恰恰有瓶蔬菜果汁,原本是想给孩子的,被妈妈婉言谢绝了,但是我也觉得同时剥夺了一个尝试的过程。
当妈妈惊讶于孩子吃了11个元宵,惊讶于孩子自己第一次说吃什么都吃了的时候,我在想,我们是不是替孩子做的太多了,这个妈妈抱怨幼儿园不好,因为他怀老二了,说起了未来上幼儿园,他抱怨因为老大的幼儿园上的一般,他没有感受到任何他期望的东西,然后就做出判断幼儿园不好,他决定老二可以不上幼儿园了,我突然在想,觉得幼儿园不好是我们的感受还是孩子的,是我们通过孩子的表述,每天在强化给孩子幼儿园不好,得到的结果不是吗?
我们不是积极的给予孩子一个反馈,我们不是积极的肯定给孩子一个他初次尝试的一个结果,每次他尝试说不好,我们就放弃,然后说他不喜欢,我们如何培养出孩子呢?
无独有偶,我想起了,我妹,他也两个孩子,第一个孩子管的特别多,从吃饭到喝水,细无巨细,甚至到了现在他们家孩子喝水不会主动的自己喝,因为从小都是妈妈在身边催着喝,或者妈妈会时不时的拿水他喝,包括上厕所,现在孩子二年级了,喝水,早上怎么带去的,晚上怎么拿回来,经常因为缺水而上火生病,而老二,他一改之前的做法,自己培养孩子自决,随着孩子,一岁半的孩子非常棒,吃喝拉撒都非常好,而且不用管,这就是他尊重了孩子,尊重孩子的自决。
老大,小时候拿笔,画画他怕炸到孩子,而老二他觉得画吧,随意就好,结果一岁半的孩子可以随意拿着笔画画,不管画的什么,孩子开心,没有限制。
通过这个我觉得孩子自决才是孩子可以快乐成长的根源,才是我们减少焦虑的根源,所以真心希望,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