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爱孩子,就要让他劳动?

好父母网 · 04/25 08:29

中国孩子在国际上越来越声名显赫了:数学奥林匹克大赛,物理奥林匹克大赛,钢琴大赛,绘画大赛……拿奖的、夺冠的越来越多。可是,有一样,我们却根本无法跟洋孩子相比,那就是 劳动态度。美国孩子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是1.2小时,韩国孩子每天0.7小时,英国孩子每天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而中国孩子每天家务劳动的时间却连0.2小时都不够,只有11.32分钟!

是中国的孩子天生就偷懒怕累?当然不是。这现状是我们的父母一手造成的。在《北京青年报》对父母的问卷中,当问到“你最关心、看重孩子什么?”71.4%的父母回答是“孩子的 学习”,而关心孩子劳动的父母仅占可怜的14.3%。

全中国的父母并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但他们却都会说同样的一句话:“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什么活儿也不用你干。”

真正爱孩子,就要让他劳动?

这是在爱孩子吗?不是。这是在害孩子。美国哈佛大学学者曾对波士顿地区的456名儿童做过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他们的离异率、 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

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中也有两个重要的发现印证了劳动对于健康人格的作用:(一)独生子女劳动的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二)独生子女劳动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节俭的品德。

在德国,人们早已注意到劳动对孩子的重要性,他们甚至把孩子的劳动义务明明白白写到了法律里: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岁-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买东西;10岁-14岁的孩子要在花园里劳动、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岁-16岁的孩子要擦汽车和在花园里翻地;16岁-18岁的孩子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

中国目前尚无这种国法,可在家里我们倒是不妨给孩子规定点家规。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研制了7条 小学生生活处理能力的标准,值得参考:

1.自己整理衣物和床位的能力。主要是自己穿脱衣服,把衣服摆放整齐,学会叠被,逐渐学会整理房间;

2.学会安排课余生活。主要是养成回家主动做作业的习惯;学会收看电视、收听广播节目;

3.学会随天气变化安排衣着;

4.学会准备简单的食物,协助父母做饭前的辅助劳动,学会做简单的饭菜,学会识别食物保质期;

5.学会做一些简单家务劳动,自己洗头、洗脚、洗小件衣物,学会使用洗衣机;

6.学会独立上下学,独立出行;

7.学会购买简单物品。

而要想达到这7个目标,家长们需要注意以下3点:

●劳动岗位应固定给孩子确定一个长期固定的劳动岗位,如洗碗、铺自己的床等,并规定具体的标准。完成得好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有意逃避劳动的,应与孩子交谈,了解其心理状况,视具体情况加以解决。

●随时教授孩子劳动技能孩子做事常常会越帮越忙,比如洗碗反而打破了碗等,这时不应责备,更不要由此不让孩子做事,而应教给他一些技巧。如有进步,及时鼓励。

●选择劳动岗位应有的放矢这里有两个原则值得借鉴:一是“推进”,孩子有哪方面长处,可以为他选择相关联的劳动活动。如孩子喜欢看母亲做菜,家长可以让孩子试试手。二是“弥补”,孩子有哪方面弱点,则可以选择一些对他弱点进行锻炼的劳动活动。如孩子胆小羞涩,就可以安排让孩子上街购物等。

扫描关注青藤网扫描关注青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