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自卑的孩子都是潜力股

何贤桂 · 04/22 06:42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因为自身的弱小和不完美而存在自卑感,大多数体弱、病残和丑陋的儿童都有一种自卑感。自卑感不是天生的,而是环境所致。事实上,无论孩子多么勇敢,我们都有办法让他丧失信心和勇气,变得胆怯懦弱。例如一个时刻被大人照顾得很好的孩子,他会觉得自己非常无能,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通常表现为两种极端的行为方式——要么退缩胆怯,要么咄咄逼人。自卑犹如一把双刃剑,不仅能使人自甘堕落,摧毁他的前途,而且能使人发愤图强,追求卓越,以补偿其弱点。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人追求优越感的源泉,因为“人的本性无法忍受长期的屈从,被轻视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是会唤醒人们登攀最高一级目标的愿望,从而获得补偿,然后臻于完美”。这意味着每个孩子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在一定条件下会激发他的想象力,激励他改善处境,达到成功的彼岸。

每个自卑的孩子都是潜力股

但在阿德勒看来,由自卑感所激发的追求优越感也会走错方向。有些孩子将追求优越感扭曲为追求权力和财富,变得自私自利;有些孩子在追求优越感的时候,雄心勃勃,心胸狭窄,“因为过分的雄心会给孩子带来紧张心理,妨碍孩子的正常成长”。雄心膨大的孩子,总想着花更多的时间在书本上而忽视其它活动,因为这些孩子只关心成绩。这样的孩子容易出现妒忌心理,他看到别人获得高分而会感到不安;当他人被老师表扬时,他会感到恼怒,从不会去称赞别人。因此,训练孩子的雄心壮志并无益处,无疑给孩子的成长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追求优越感的第二个错误方向是沉湎于自己的幻想世界,没有勇气直面现实社会。这些孩子懒惰、邋遢、冷漠,总表现一种无所谓和闲散的样子。大人看了就焦急不安,以为他们偷懒,不求上进。但实际上,这些孩子并没有放弃追求优越感,总把自己想象成非常厉害的人物,或是取得非凡的成绩。此时,任何的批评和惩罚都不会起到促进作用,除非孩子的处境发生了变化,比如孩子意外地取得了某项成功,或者新老师比较温和,又能理解他,孩子有可能变得勤快起来。但倘若孩子一直沿着错误的方向发展,我们就不要奢望只通过一两次谈话就能改变他的生活方式。

有些孩子深陷自卑之中而难以自拔。一旦孩子所追求的目标难以实现,他会自觉地调整目标,但问题是孩子的某些行为特征是环境作用的结果。如果人们不断地对孩子说他很差、很笨、很愚蠢,很没出息,那用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失去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勇气,从现实中退缩。那些“坏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学,是因为他们追求优越的心理非但没有符合学校的要求,反而对学校的要求有所抗拒,于是他们表现出捣蛋戏谑、旷课逃学,逐渐陷入不可救药的进步。

更可怕的是大人对儿童缺乏关爱或管教太严,都可能让孩子觉得“生活就是一场苦难”,因而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敌对的情绪。作者认为“这些心怀怨恨的儿童通常会有一种破坏别人生活的性格特征。他们缺乏应对环境的勇气,因此便试图通过欺凌弱小并徒然提高对弱小者的友善来补偿其无力感。”像有些孩子偏爱和那些年幼、贫穷的孩子交往,有些男孩子乐于跟那些温柔、顺从的女孩交往,这些行为都是为了补偿自己的无力感。

只要儿童不存在天生的智力障碍,都能通过大人的矫正,变得正常、富有勇气和自信。当孩子3岁的时候,我们应该鼓励他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逐渐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感。我们更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坚强、勇敢和自控能力。当孩子遭遇挫折或失败的时候,我们有责任让孩子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而已,不能气馁,更不能丧失勇气。

扫描关注青藤网扫描关注青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