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出现问题时 你会怪谁?

华声在线-家庭导报 · 04/21 03:34

人们在观察中发现,每当遇到危险时,鸵鸟就会把头埋入草堆里,而不是奔跑以逃避危险。事实上,鸵鸟的两条腿很长,奔跑得很快,足以躲避猛兽的攻击。

后来,心理学家把鸵鸟这种“掩耳盗铃”的消极心态称之“鸵鸟心态”。用来比喻现代在面对压力或困难时,一种逃避现实、视若无睹、推卸责任、自欺欺人的心理。

比如,政府官员把行政命令或简单说教当成科学管理,而逃避责任,不求作为;学生上课不积极,害怕被老师点名发言;一些人做事宁可少做或不做,防止出错,通常心理学家就会将其称之为“鸵鸟心态”。蔡桓公不听扁鹊劝告而“讳疾忌医”,就是典型的例子。

或许父母在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上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让我们来列举一些现象:

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牺牲了很多时间、精力、金钱,保障好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卸给老师和学校,一旦孩子学习上有了问题,不是帮助孩子找出问题原因,关心他的心理健康,只会冲孩子大吼大叫,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逃避教育责任,就是“鸵鸟心态”。

有些父母要求:孩子有礼貌、守规矩、讲孝道,自己却时常做出错误的示范,总是找理由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辩解,而没有意识到可能使孩子产生矛盾的心理,无法判断是非对错,就是“鸵鸟心态”。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 你会怪谁?

有些父母强迫: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整日打麻将、玩游戏、看手机,没有给孩子树立爱读书、爱学习的形象,或者把自己置于与孩子不平等的地位,自己一学习或工作就心烦,只强迫孩子不要求自己,就是“鸵鸟心态”。

有些父母希望:孩子遇到事情能够积极主动展示自我,但对于幼儿园或学校组织的活动却羞于露面,担心因自己不擅长而丢脸,而把责任推卸给其他人,就是“鸵鸟心态”。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造成“鸵鸟心态”的成因也很多。但究其一点,还是对在家庭教育、早期教育中的责任的一种逃避,也是一种懦弱的表现。

教育孩子是一个很漫长、很艰辛的过程,长期的积累才能看到成效。比如,让孩子养成饭前洗手或其他的卫生习惯,只有每次不断提醒并严格执行,才可能见到效果,更不要说养成良好的习惯了。

因此,如果父母期望孩子向更好的方向成长,就不能当育儿问题上的“鸵鸟”,总是为自己的懦弱和懒惰找理由。最重要的就是行动起来,有些事只要坚持,就一定会看到变化,比如:

※每天坚持与他玩一次游戏,哪怕只有10分钟

※每天晚上给他讲一个故事,哪怕只有10分钟

※每天与他聊一会儿天,接送路上、吃饭时、休息时都可以,了解他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每周带他到户外玩一次,让他感受大自然

※当你因为孩子顽皮想要发火时,让自己先冷静一会儿,再去教育他,效果会更好

※当早上你抱怨孩子动作太慢,会耽误上幼儿园或学校时,明早把闹钟调快5分钟问题就解决了

※每天别总拿着手机看信息,拿本书看,即使是装样子,也会影响到孩子对书的看法

……

事实上,父母在育儿过程中,需要改变、需要坚持的事情很多,多数父母也知道这些是正确的,但实践起来却时常事与愿违。就如同看了许多育儿书籍,看起来道理都对,可一旦实践起来却又不是那么回事。

其实,这是因为有些父母并未掌握育儿的精髓。比如,“嗨宝宝”曾介绍过老威特、斯宾塞、斯特娜以及蒙台梭利、夏洛特·梅森等早期教育专家的情况,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解决某一个育儿难题的方式方法上,就会发现自己遇事仍然不知道怎么办。关键在于没有理解他们的育儿理念,没有从他们的教育方法中发现儿童成长的规律。

父母不要期望有解决一切育儿难题的小妙招,任何方法都是有条件限定的,没有普适的定律。因此,当你遇到困难时,不是急切地寻找解决方法,而是静下心来思考,期望孩子养成什么样的习惯,自己采取的办法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尔后细心地观察,耐心的等待,只要方向不偏,就一定会看到效果。

扫描关注青藤网扫描关注青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