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很多好吃的妈妈都会藏起来,就怕被我们几个熊孩子找到了给全部消灭掉,但是家就那么大,既然可以藏,我就能找到。小时候最喜欢吃妈妈做的炒面,那时觉得简直就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了。那是用白面和糖还有猪油炒成的,用开水一冲又香又甜,每次吃的时候都会把碗舔的干干净净的。
但是因为那时的物资相对匮乏,所以总是被妈妈限制着吃。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炒面当饭吃。因此还经常装病骗着吃。可是总是被妈妈识破,那明的不行就来暗的。我总是能找到妈妈藏的地方,找到了就自己偷偷的喝一碗,再把碗洗干净,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神不知鬼不觉的完成了一件大事。孩子毕竟是孩子,自认为收拾的很干净,还是会被妈妈轻易的发现。妈妈的 惩罚方式就是一次让我喝够了,一碗接一碗的喝,直到喝的想吐,也必须得喝,就这样一次被管过来了,再也不敢偷吃和偷拿妈妈的任何东西了,因为知道代价太大了。
其实我第一次听到朋友和我说起她的孩子偷偷从她的钱包里拿钱的时候,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严重,并且建议朋友一定要指出孩子的“偷”的行为,并且建议朋友要狠狠地惩罚孩子。但是聊过这件事情之后我认真的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发现自己的建议非常的不妥,可能从家里拿钱这个行为,是绝大多数孩子都会有的经历,清清认识到这个问题不能盲目的处理,否则会给孩子的一生留下烙印,就有关问题咨询了相关教育专家,现分享给大家:
专家建议最好不要把这个问题上升到“偷”的高度,给孩子贴个这样的标签反而更难改变,压力也很大。其实孩子自己可能不把这种行为当做“偷”,有些孔乙己“窃书不算偷”的风范。小时候,很多农村的孩子都有过去别人瓜地里顺点儿瓜果的经历,回想当年,也不觉得是“偷”。
不过这种行为确实是需要改变的,当然,最好是预防为主,使孩子压根儿没有这样的念头。
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往往是有原因的。我们首先要去分析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去理解孩子,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改变,而不是单纯去禁止。“找原因,想办法”是我们解决孩子行为问题的基本思路。
比如有个一年级的孩子从家里拿钱,后来妈妈问了,原来是孩子看到同学买东西分给同学,很羡慕,也想买了东西去和同学分享。
有个六年级的孩子,平常还是挺老实的。最近放学后常和一些同学去逛逛商店。有一次妈妈发现他私自从家里拿了五十元钱,妈妈很生气着急。专家建议妈妈先不要去严厉责骂孩子,而是先去尝试理解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比如可能是一起去商店,同学都买,也分给他,他不买觉得没面子。估计是妈妈平常零用钱控制得比较严,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迫不得已才这样做的。妈妈听了专家的建议,等孩子回家后心平气和地和他交流。妈妈了解后的结果和专家分析的一样。
孩子拿家里钱花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比如买喜欢的文具、玩具,买喜欢吃的东西,玩游戏机或参与其他娱乐活动等。他们要满足这些需要,以正当方式跟家长要钱往往通不过,于是采取私自去拿的办法。
那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家长发现问题后,不要怒不可遏,连打带骂,而应尽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来,坐下来认真交谈。让孩子谈是怎么样想的,花钱买了什么东西,怎么处理的。根据实情,给孩子重点分析两方面问题:一是是非问题。联系实际,给孩子讲清如何对待钱会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小的毛病发展下去,会铸成大错。二是想花钱应该怎么办。告诉孩子,想买什么跟家长说,家长给钱或不给钱是经过思考的,要钱就给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如果家长平时忽视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应该向孩子做自我检讨,让孩子服气。
第二,给孩子适度的零花钱。孩子需要零花钱,有的家长根本不给是不妥当的。给零花钱多少要从实际出发,看家庭经济条件和孩子实际需要,而且要指导孩子怎样花钱。
第三,在家里专门准备一个抽屉或匣子,放上十几元或几十元钱,急需时取用。钱最好是一元一张的,还可有些零钱,里边放一个本做记录用。明确告诉孩子,这里的钱在急需时可以拿去花,不过拿多少,找回多少,买什么东西要记下来,还要写明时间。这样,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每个孩子在成长中总是伴随着错误而长大,我们家长就像是一个园丁师傅,看着孩子哪里长出枝杈的时候适当的修剪一下就可以。有的家长眼睛里面揉不进一粒沙子,必须让孩子做到如何如何,其实这样反而让孩子离你的期望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