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这样讲话,孩子才愿意听你的,精辟!

头条号 / 学习范 · 04/16 07:52

生活中,作为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我们说啥,他就听啥,我们不让干啥,他立刻马上就停止,一丝一毫犹豫都没有。

但是,事实却往往是:

你越害怕什么,孩子偏偏就越干什么;你越不让干什么,孩子似乎就越喜欢什么;而你越鼓励干什么,他却往往越提不起劲来。

好像他生下来,专门就是为着和你作对而来。

因此,家里经常闹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父母指责孩子不听话,后脑勺长反骨;孩子痛斥父母不理解自己,对自己实施法西斯专政。

每当此时,很多父母都会感慨:自己的话在孩子那里越来越没有分量了,自己一片苦心却得不到孩子的认同,这孩子简直太不懂事了。

其实,你不知道的是: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父母要这样讲话,孩子才愿意听你的,精辟!

前段日子有位妈妈和我抱怨,几乎是哭诉了。她似乎确实应该愤慨。孩子上高一,脑袋瓜子挺聪明,就是爱上网玩游戏。有一天妈妈忍无可忍,一怒之下把电脑给砸了。孩子也忍无可忍,一气之下不去学校上学了。

妈妈这下急了,给我电话,老师,我该怎么办?我问妈妈,孩子在学校学6天,周末休息想放松放松,玩一玩,过分吗?也不太过分。孩子每天在学校呆10个小时,回家想放松放松,玩一玩,过分吗?也不太过分。

是的,如果他不是你儿子,他是别人的儿子,也许你能客观地看问题。

打一场篮球,要半小时,一般打上瘾了,怎么着也要2-3个小时;逛一趟街,要逛得满足了,保守讲,2小时;一个孩子玩游戏,你给30分钟,45分钟,瘾才上来,就戛然而止,你说难受吗?就像睡觉睡到半拉,生生把人拖起来,还横眉冷对,怒不可遏,你难受吗?吃饭吃了5成饱,生生不让吃了,你难受吗?

不但不让吃了,现在还把碗给摔了,换成是你,你愤怒吗?

愤怒。

我说,一个成年人上了一天班,回家想放松,会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找朋友喝点小酒等等,没有人会指责他,我们甚至很体谅他,这么累,放松放松嘛。但一个孩子这样做了,我们就不依不饶。

这是其一。其二,我们渴望孩子放学回家,除了吃饭,就是学习。但是,其实一个孩子真正的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学校里的学习是无效的,那么回了家里再努力,你收获也不会太大。而事实上是,一个孩子如果在学校的学习都没有努力,那回了家也不太可能好好学习。你看见的是他回了家没有学习,但你看不见的是他在学校都干了啥。我们要解决的是他在学校的学习,而不是回了家的学习。如果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是有效的,甚至效率很高的,那么回了家为什么不能玩一玩?毕竟人生除了课本上、试卷上那点点东西,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如果上学学习、回家学习、周末还学习,人生就像遥遥无期的苦役,抬头一望,就看到边了,那我们还活着干什么。

我们今天努力工作,不就是因为工作中能体现出我们的价值,工作后有不错的物质回报,拿着这样的物质回报,可以过上美好的生活吗?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个工作要一直一直干下去,看上去遥遥无期,没有停歇,到你生命终了的那一天,除了工作,其他美好的事你都不能干,连个懒都不能偷,我看,即使这个工作再有趣,你再爱它,你也会撞墙而死。是的,一直一直做一件事,生命中没有其他的点缀,这悲催的人生不要也罢。孩子们也是一样。再爱学习的孩子,他也需要调剂,需要喘息。况且,我们现在所指的学习,是狭隘的学习,主要指学习课本知识、为考试服务,它的指向性是很单一的。

而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是需要多方面的学习。比如:情绪控制、对人生的理解、对自我的认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对责任的担当、对美(文字、外形、道德等)的品味等等,都要学习,没有这些垫底,你知识的学习也必然学不到家。咱家孩子现在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一课,如何管理自己的欲望,如何平衡玩乐和工作?高一数学学函数,老师还要先引入,再讲解,再做题检验、再通过做作业巩固、再复习;过上一段时间后,再回过头来再来一遍,不经过这样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起伏、思索、发酵、等待,我们对这点点知识的认知都不可能到位。

那今天孩子要学习非常非常重要的一课,会对他一生的人生、事业起到关键作用的一课:如何管理自己的欲望。我们却不给他的生命留白、留空间、留余地,让他自己完成思考、反复、发酵、再认识的过程,而妄图一步到位,直接就会,如果孩子做不到。我们就生气地吼他:这孩子怎么这样呢?一点都不会规划自己的时间,一玩上了就什么都忘了。而我们恰恰忘了,不是他不会,是你没有给他时间学;不是他不想,是他还来不及对自己做要求的时候,你就急吼吼地冲上去了。生命需要留白,只有留白,孩子的智慧才有空间生发。我跟这位妈妈讲,把电脑给孩子安上吧。砸了电脑,人可以出去玩。心跑了,留住身子有什么用?孩子现在这么大,腿那么长,迈开腿,你追都追不上。孩子越大,你管的越不是身子,越是心;孩子再大,心就要让他自己保管了。只有自己保管,才能管到家。如果你强行要替人家管,那结果只有两个,要不人家一走了之,你彻底没招了;要不这孩子一辈子没心了,你得管一辈子,这两种结果,我想我们都不愿意看到。

去年冬天的时候,有位妈妈给我打电话,孩子高二,玩游戏玩疯了,经常夜不归宿。因为这个,父母与孩子经常发生冲突,非常严重的冲突。家里闹得鸡犬不宁。孩子甚至经常“恐吓”父母,暗示他们如果再管他,学也不上了。妈妈受不了。我跟妈妈讲,你要用心来换心,不要再冲突了,冲突下去,家里的门就朝孩子关闭了。妈妈听进去了。有一天,孩子又要出门。妈妈很恳切地讲:玩累了,就回家睡觉吧。毕竟网吧不舒服,不像家里的床,又软又舒服。饿了,家里也有吃的。结果,孩子当晚凌晨3点就回家了。现在孩子在学校里,成绩也不错,慢慢地越来越好了。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心,这颗心可以杀人放火,也可以柔软如水晶。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他心中是不是有爱。只有爱可以唤醒良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莫朗德和蒙丹,虽然都是问题学生,但莫朗德有深爱他的母亲,赏识他的马修老师,他的心被爱牵制,再恶作剧,再闹腾,他也不会出格,反倒后来因为音乐回归自我,成为享誉世界的音乐家;但蒙丹呢,他所遭遇的不是遗弃、就是排斥、怀疑、殴打、辱骂,当世界对他怀有深深恶意的时候,他对这个世界也抱有刻骨的仇恨。教育是心对心的呼唤,是灵魂对灵魂的唤醒。学校、家庭不是劳教所,要教会孩子的是爱,是善,是信任,不是怀疑,不是指责,不是谩骂,不是冷漠。

这些道理,那位妈妈听进去了。把电脑安上了。孩子也发誓好好学习。之后一周的学习非常认真,每天回家还要学一会。妈妈很高兴。可到了周五,孩子因为肚子疼,在家休息一下午,妈妈很恐慌,给我信息:赵老师,咋办?我担心孩子又会撂挑子?我给这位焦虑中的妈妈回了5个字:平常心待之。又过了好几天,这位妈妈给我回了几条信息,充满了深深的愧疚和反省:

我相信这个孩子在之后的人生路上依然会有波折,会有起伏,这位妈妈也会再有焦虑和怀疑,但这次经历,解决这件事情的经验,同时让孩子和妈妈从中受益,知道了,原来问题还有另外一种看待的角度,解决也永远有第三条路可走。很多施教者在教育的过程中都容易犯一个错误:缺乏同理心。什么是同理心?就是如果事情是你,把你换在他的情境中,你会怎样做?你还能很有意志、很有自控、很有担当吗?未必!

我们的人生处处偷懒,处处放自己一马,处处松懈,处处痛悔,处处又反复,却对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如此苛刻,在细节上丁是丁卯是卯寸土不让,点滴不容。这就是没有同理心。

要想明白打个颠倒。

藉由自己的软弱看到孩子的软弱,因此而疼惜他,疼惜他的痛苦挣扎,虽然也许他不自知;藉由自己的虚荣看到孩子的虚荣,因此而疼惜他,疼惜他的悲伤劳碌,虽然也许他不自知;藉由自己的懒惰看到孩子的懒惰,因此而疼惜他,疼惜他的煎熬折磨,虽然也许他不自知;......教育就是深通人性,看到人性最底层的卑劣和高尚;美好与龌蹉;挣扎与自由......并因此爱他,容他,引领他,爱他的恶,也爱他的美。

父母要这样讲话,孩子才愿意听你的,精辟!

你越怕啥,孩子反而越干啥?

是因为你把他当贼防!

如果你懂自己、你懂他,你就会把他当人待,你就自由了,舒展了,你看孩子,看自己,就更通透了,因为这一份通透,孩子的善、真、美就生发出来了。这是气息与气息的交换,是一个成熟的生命气场对另外一个稚嫩的生命气场的呼唤与熏染。这里没有紧张、没有怀疑、没有劈头盖脸的责难、没有釜底抽薪式的批判,这里有的是信任、有的是包容、有的是呵护、有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规范和建议。

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善恶,生发的是善或出洞的是恶,完全取决于你讲出口的是什么。俗话说,一言可以兴邦。一句话都可以让一个国家兴旺,可见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亲子教育中的很多矛盾都是由于我们做父母的不理智、不客观引起的。把孩子当一个独立的人看,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沟通的时候理智、客观、公正,不以势压人,不清算旧帐(很多父母极其喜欢清算旧帐,本意是为了警醒孩子,结果却让人以为你在卖弄自己的英明,反倒激起孩子的反感),态度平和了,沟通就有可能性了,你讲的话孩子才有可能听进去。

扫描关注青藤网扫描关注青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