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英国剑桥大学的本科录取通知书,让今年18岁的西安女生闫隽永成了最近教育圈的新闻人物。
除了被世界顶尖名校录取这一新闻点,“靠自学”取得成功是小闫受到媒体追捧的另一要素。原来,她因看了一部电影而痴迷心理学专业,但所在中学未开设心理学课程,没有专业指导老师,父母也表示反对。她抱着“没有老师我就自学”的心态,通过艰苦努力,最终凭借丰富的专业积累赢得了剑桥大学面试官的青睐。
“除了标准化考试成绩,我们尤其重视学生潜在的创新、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能力。”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董事会主席约翰·伯德爵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引发了国内教育舆论场关于“育人”理念的又一波讨论。
女生靠自学考上剑桥,说明我们的教师能力不足吗?非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近公布了第二轮“教师教学国际调查项目”的结果,参加调查的上海初中教师在专业发展、课堂利用效率、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等十多项指标中,都为世界最好。加上近几年的上海中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接连夺魁,可以说为中国基础教育在“教”与“学”两端做了有力证明。
或许有人会说,上海作为国内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仅此一地的优异表现,不足以证明中国基础教育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不可否认,国内基础教育存在城乡、区域等差异,但整体而言,在培养学生学业方面,国内基础教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然而,正如有识之士指出的,国内教育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在“教”,而在“育”上。“育人”的目的,是使教育对象能全面发展,使人成为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最近广受关注的教育舆情热点,从中国打造“五维体系”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到国务院办公厅发文鼓励高校建众创空间,再到提升职校人才培养含金量等,都紧紧围绕“育人”这一主题。而在一些新闻中,比如责问父母“为何将你们的希望放在我身上”的8岁女孩,以及发持枪照涉嫌威胁教授,结果被开除的留美中国学生等,都从不同侧面让人看到“育人”这一根本命题的重要性。不难发现,当前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负面因素,如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过分追求,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开发不足,以及对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视不够等。
问题正在受到重视。据报道,在北京、厦门等很多地方,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正在稳步推进。据《北京日报》报道,作为《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的收官之作,《维新小学语文》教材已进入审订阶段。这是一部将语文、国学、历史、德育融为一体的创新教材。目前,这套教材已交给专家审校。据课题组负责人介绍,编写这套教材就是希望用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塑造学生良好人格,并用优秀高雅的文学作品涵养他们的精神境界。
当然,要提升“育人”质量,仅靠革新教材还不够。有舆论指出,一套新教材不仅需要一个周期的科学试用,更需要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以及考试制度改革等各方面进行配套,才能逐步推广。
眼下,新学期即将开始,多起教育热点事件的发生,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的出台,都在昭示着一个可喜的变化:无论是家长、学生、社会人士还是教育管理部门,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育人是教育的核心。而教育的成功,不能只满足于学业层面,更应该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如此才能真正扭转当前教育发展中的不良倾向,解决现实问题,赢得更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