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妈妈们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和孩子说话,要么孩子对自己置之不理,要么孩子“嗯”、“好”地回答着,但对自己的话语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只字未听进去。家有三岁半的明明,妈妈可谓是深受其害,久而久之,妈妈也练就了一套“本领”,针对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地用不同的方法;方法一行不通,就搬方法二,反正总有一种方法可以“治疗”明明的“耳聋之病”。
孩子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怎么办?
【双目对视】很多时候,明明正在玩、正在看书,或者就是正在无所事事地愣神,那么对于妈妈的说话可能就是耳旁风,如果妈妈真的一定要小朋友听,并且听进去、记下来,妈妈一般会蹲下来,与明明平视,用双手拉住明明的双手,请明明“看着妈妈的眼睛”,然后妈妈才会开始自己的说话。妈妈此举动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出于对小朋友的尊重;二是将明明的注意力拉到妈妈的说话上来;三是让明明知道,妈妈将要说的事情很重要,自己一定要认真听。
【提高嗓门】好吧,说实话,以提高嗓门而让孩子听话的方法,妈妈并不是很提倡,但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和时间,还是必须使用的。如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碌,明明在客厅做可能发生意外的事情,此时的妈妈也只能以提高嗓门而唤起小朋友的注意。其实,妈妈这里所谓的“提高嗓门”,并不是大喊大叫,而是一种让自己的声音更为突出的方法,出于孩子的本性,他们都是会更关注更为突出或不合场景的事情,这样一来,自然便会注意到妈妈所说的话;但至于是不是听得进去,就另当别论了,这也是妈妈不提倡此方法的原因之一。
【无否定词】要孩子听妈妈说话,除了要唤起他们的注意力,还一定要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在“讲求说话技巧的育儿方式更行之有效”一文中,妈妈已经提到不少,但这里想说的则是,对于三岁的孩子,妈妈说话最好避免否定词。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便是,明明在客厅里大喊大叫,妈妈想叫停小朋友,与其说“不要吵了”,不如说“在家里要安静一点”。“要安静一点”,给明明的概念就是,在家要安静,不能吵了;而“不要吵了”,不但会让正处于叛逆期的明明有“你不让我吵,我偏要吵”的想法,而且对于三岁的孩子来说,一来他们听进去的可能只有一个“吵”字,而没有前面的否定词“不要”;二来也可能只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听,那就是“吵”。毋庸置疑,哪种说话方式更行之有效?
【不讲道理】妈妈这里所谓的“不讲道理”,不是真的不可理喻而不讲理啊,而是对于三岁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都是“此处无理胜有理”,没有“为什么”,更没有“怎么办”。比如说,明明把玩具倒得满地都是,妈妈如果问“为什么要把玩具都倒出来”,其实想得到的答案真的是“为什么”背后的原因,但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会认为是妈妈在埋怨或批评自己,为了不给自己找更多的麻烦,一般来说可能会采取缄默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妈妈会试探性地问“明明是不是要找xxx玩具啊”?以此来引出小朋友自己对于“为什么玩具倒满地”的解释。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明倒水时不小心洒了一桌子,妈妈不要问“怎么把水洒了”,对于这个“怎么”的回答,肯定是“不小心”呗,妈妈的明知故问,只会令孩子闭而不答;此时妈妈要告诉孩子的则是,“下次小心一点,咱们一起把桌子擦一下吧”!
【重复话语】不知道其他妈妈有没有相同的经历,很多的时候,妈妈问明明一些问题,比如说“明天晚上吃鱼好吗”?正在玩玩具的明明会心不在焉地回答“好”,但这个“好”字回答的是什么问题,小朋友根本不知道,只是知道,我只要给妈妈肯定的回答“好”,就不会给自己找麻烦。针对这种现象,妈妈的对策则是,明明不是回答“好”嘛,那好,接着问“妈妈刚才说什么了”,言外之意就是请小朋友重复一遍,如果明明能重复,那这个“好”字就是真的回答;如果重复不出来,那就说明小朋友对妈妈的话是充耳不闻,根本就没有听进去。
【以牙还牙】这种方法,妈妈也不是很赞成,但偶尔地使用,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妈妈对于明明,一般来说都是有应必答的,不管答案是什么,但给小朋友一个概念,那就是妈妈在听他说话,妈妈也听到他说话了,也是出于一种尊重吧!但...明明对于妈妈的置之不理或充耳不闻,也就是对妈妈的不尊重,偶尔的时候,妈妈也要以同样的方法整治明明一番,对小朋友适当的不尊重,也是一种学习和教育的方法吧!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明明问妈妈“行吗”、“好吧”,妈妈会缄口不答,问多遍之后,明明会不耐烦地提高嗓门问“妈妈你听见了吗”,然后妈妈会假装恍然大悟地说“哦,对不起,明明,妈妈没有注意呢”!然后话锋一转,“教训”明明道,“那有时妈妈说话,你不是也不理妈妈嘛!你是不是不喜欢妈妈不理你?”明明一定会点头,然后便是重头戏,“那么下次妈妈说话,你也要回答妈妈哦!”
【保护专注】妈妈在“育儿路上是谁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一文中也有所提到,一些时候,孩子们对于妈妈的话充耳不闻,其实是真的因为专注于另一件事情而没有听到,此时妈妈们还是口下留情,不要去破坏孩子的专注力为妙。没有什么十万火急之事非做不可、非说不可,还是保护孩子们的专注力更重要。
妈妈最后语:其实,对付孩子,就是要有“以不变应万变”、“见招拆招”之精神,顺应三岁孩子心理发育特点的同时,妈妈也要适时适度地主动“出击”。虽说现在明明对于妈妈说话,很多时候还是充耳不闻或置之不理,但妈妈至少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唤起小朋友的注意,不但听见,而且记住,并且付诸于行动。